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 >  党员风采  >  党员风采

米寿之后话养生

来源:杭州萧山致公党    时间:2011/6/28

我是上世纪86年退休的老归侨,对区老年宫的兴建和与时俱进、日益发展壮大的20周年,曾亲眼目睹、亲身经历过一清二楚。当时我就曾为三千多平米的大楼落成而感叹过。认为这样先人一步的超前意识,在杭州市及七县当中也是首创。说明当时萧山有关领导的胆识和魄力;更使我感到敬佩的是他们对老年事业的重视和关怀。

我与老年宫似乎有个不解之缘。究其原由一是近水楼台,与我居所近在咫尺,来往极便;二是我的喜好主要有交谊舞和乒乓球,而老年宫正好有此优质设施,因而20年来,我基本上每天风雨无阻,上午8点至9点半在舞厅,下午3:30-4:30挥拍打乒乓。就这样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老年宫成了我养生保健的好场所、好地方。

去年(2011年)是我八十八岁的米寿。回忆己往,感慨良多。为此,我曾草有七律一首,今抄录如下:

弱冠放洋万里风,
今交米寿未龙钟。
晨起频旋交谊舞,
午后挥拍银球冲。
旧事泛黄忆往昔,
后辈创业立新功。
情爱永笃容常驻,
晚晴更显夕阳红。

说起养生保健,我倒有点肤浅的体会。青春留不住,但要留住健康。20年来我一直信奉和力行如下的保健理念:生活定要有规律,方式定要科学化。具体地说,合理膳食,适量运动,戒烟限酒,心理平衡。这四项对健康长寿很是重要。致于心态保持良好一节,说说容易做做难,因为“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”难免不无干扰,不无烦恼。这就得靠你自己的“调控”能力。“制怒”能力我一向较强,不随便乱发脾气,因为生气会伤肝,千万要注意。所以这时就要靠你有没有“淡泊者至寿”和“宁静者长生”的胸襟了。至于饮食,我从40岁开始就定时和限量、什么时候吃什么水果也有规定。从不饱食也不偏食,我的原则是样样都吃;但都不要多吃。因为人是杂食的动物,吃 得越杂越好。刻下将近九旬的我,饭量仍然冬夏一个样,每顿一汤碗,荤素搭配,清淡为主。因而肠胃功能至今良好,很少闹过肚子的病。

最后,奉劝广大的老年朋友,人生在世,短短几十年,弹指一挥间,所以需要积极乐观,热爱生活,珍惜生命。“快乐”是健康的大处方,我深知“三乐”有助于延年益寿,那就是“知足常乐”、“自行其乐”、“助人为乐”。

总之,只要你每天保持愉悦的心情,天天开心,生活又有规律,那健康就会紧紧地跟着你!

浅议“华侨”

“华侨”一词,解放前不见经传,我国南方侨乡一带,原以“番客”相称(意即来自“番邦”之客)。翻阅解放前出版的《辞源》,也找不到“华侨”一词的注释;只有《辞海》上才有这么几个字:“我国人侨居国外者通称华侨。”由此可见,我们这些侨居国外的炎黄子孙,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中,是被当政者所遗忘了的。难怪我们这些华侨,以往被人称为“游子”或“海外孤儿”。

如今,“华侨”这一概念虽为世人所知,但它好象头罩面纱,使人难识庐山真面目。“华侨”两字又似乎金光熠熠,既耀眼又迷人,在一些不知底细的人眼中,华侨就是“华服 美钞”。以为异国他邦到处都是淌金流银,只要一到那边就能发迹,就能腰缠万贯,满载而归。显然这是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的莫大误会。

过去反动统治者对我们这些“游子”,从不过问,不管死活;御用文人所编撰的“正史”,也没有或少有这些人的地位。然而,有关“华侨”的历史及其演变情况,在一些文献和史料中还是隐约可见、有源可查的。光就“华侨”二字,仔细诠释起来,也是含义深刻,而令人感叹、催人发奋的。

华者,华夏也。“冕服采章曰华,大曰夏”,“华夏”是古代汉族的自称,也是中国的古名。“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,有服章之美谓之华”。在无比伟大之中包涵着无比华丽的精神美和物质美,这就是中国,就是华侨一词“华”字之解也。

难道这是古人虚夸之词吗?不,这是对“华”字最精确而生动的解释,是为历史所证实,被举世所公认的事实。

当我们听到“冕服采章”、“服章之美”等华丽词句时,我们眼前不就仿佛看到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吗?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,五色斑斓的丝绸是我国古代先进生产技术的结晶之一,它闪烁的光芒照耀着世界许多国家。公元前一世纪,古希腊的著作里就把中国称为“塞勒斯”(意即丝国),在古代罗马,丝价竟值相等重量的黄金。贵族阶层穿着丝绸成为奢豪风尚。许多聪明博学的希腊人、罗马人曾花费不少精力和时间去研究中国丝绸,结果却得出丝是从树上摘取等等一些荒谬结论。可见当时中国的丝绸对西方人士是那样的珍贵和神秘。他们从丝绸的光采中看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,看到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。所以,他们将通向中国的道路叫“丝道”,对遥远的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。

古代各国,不但赞赏中华物质文明的光彩,更被中华灿烂的精神文明之光所深深吸引;生动优美的汉字、极富哲理的著作、奥妙无穷的科技、璀璨瑰丽的艺术……这些数不清的光环吸引了无数异邦志士,舍身忘死,梯山航海来华学习。公元前57年,日本首次遣使来华,两国友好往来便经常不断,仅北魏景初二年(公元238年)至正始九年(公元248年)的十年间,两国使者往返共达6次。到了唐朝,日本天皇朝廷授命在唐留学的学僧邀请鉴真和尚赴日讲学传教,更是历史上中日文化交流的盛举。长期以来,日本一直把我国称为“礼仪之邦”,汉字至今仍是它们通用的文字。

与闪耀光采的“华”字不同,“侨”字却渗透着血和汗,充满着开拓者和建设者的辛酸和艰苦。

公元三至四世纪,由于北方连年战乱,一些少数民族(匈奴、鲜卑、羯、羌、氐)上层分子肆意烧杀掳掠,迫使汉族劳动人民大批南下避乱,南方东晋政权将他们安置在一些地区,这些地区就被称为侨州、侨郡、侨县,而这批南迁的百姓就被称为侨人。直至近代,人们就把寓居他国的中华儿女称为“华侨”。

其实,中华儿女移居国外的历史,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左右便开始。那时齐燕两地的人民,为了逃避封建统治者之间争雄吞并的战乱,就有人从东北渡过清川江移居朝鲜。当然,中国人大批涌向海外,居留异国,是在西方殖民者东侵,我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之后。由此可见,“侨”字从古至今,一直是和那些饱受战乱和压迫,离乡背井沦落异域的人联结在一起的。

但“侨”字还有更深一层含义。原来和今人穿的旅游鞋、登山鞋有关。古代也有一种遊人必穿的鞋,名叫屐屩、屩。“屩,草履也。”它是一种用草(也可用木或帛)做成的带齿的鞋。旧《辞海》引用《小学问答》中一段答话说:“侨藉为屐屩之屩,地理巡行,非著屩不可历险阻,故遊者亦蹑屩,引伸即名客曰屩矣”。耤是借助的意思,以侨作屩用,我们不妨引伸再向深层发挥,不就可以清楚地看到“侨”字所深蕴的那种克服艰难险阻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和力量吗?

综上所述,可以概括地说,所谓“华侨”就是一些中华儿女,为避乱求生,带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,以坚韧不拔的勇往精神,涉历险阻,漂洋过海,移居异邦,在那忘我开拓和建设,为侨居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。他们以自身的文明和技术在艰难困苦中奋斗,在血汗浇灌下开花、结果、扎根世界,心怀祖国。这才是“华侨”的真正的含义,才是“华侨”的真实形象——闪光的中华之花。

此文系应杭州市侨联成立50周年系统开展“感党恩、抒侨情”主题征文比赛而作。
2011年6月
     友情链接

CopyRight2017 © 杭州萧山致公党      备案号:浙ICP12008854
地址:萧山区沈家里199号人才管理中心8楼
技术支持: 杭州巨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