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 >  参政议政  >  参政议政

关于整合萧山科技城规划范围内行政资源,实行“一平台一主体”体制的建议

来源:杭州萧山致公党    时间:2015/2/26

建设萧山科技城,是近年来区委、区政府实施创新驱动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“大动作”战略举措,在规划布局与未来科技城、青山湖科技城形成错位发展、三足鼎立的态势,在功能定位上将为萧山打造一个极富增长力和想象力的新增长极。因此,建设萧山科技城的战略决策一作出,就得到了全区各个层面的认可,也让广大市民对其发展充满了期望。应该说,自萧山科技城正式启动开发以来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,城市建设与产业招商齐头并进,确实取得了较大的发展。但同时,从萧山科技城要与未来科技城、青山湖科技城三足鼎立的角度看,无论是从形象进度,还是从实际进展,无论是企业进驻数,还是投入产出数,都还在很初始的阶段,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。随着大江东管理体制的调整,萧山真正可以支撑经济发展的空间已经屈指可数,科技城毫无疑问是首要的增长空间,必须在战略上、在动作上体现它的重要性。但实事求是的讲,如果萧山科技城仍然停留在现在的开发模式上,是难以承担这样的重任的。我们感到,萧山科技城的问题,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
矛盾1:规划空间与实际管辖空间的矛盾。科技城总规划面积达40平方公里,但却分属红山农场、红垦农场、宁围、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单位,科技城管委会实际能够支配开发建设的,仅仅只有核心区块的3.3平方公里而已。不理顺与周边的关系,科技城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。过去江东新城、空港新城之所以难以推进,很大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际管辖空间有限,难以调配规划范围内镇街的资源。今天,科技城的建设,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辙。

矛盾2:开发建设重任与可支配力量的矛盾。开发建设科技城,最终要与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三足鼎立,毫无疑问需要投入很大的力量资源。但是,实际上现在整个科技城只有9个行政事业编制,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推动开发建设。反观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,都是均有国土、招商、经发、财政、办公室等内设机构,工作人员的配备非常充分。即便在开发之初,像青山湖科技城,就把科技城管委会与临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合二为一。

矛盾3:巨大投资与有限资金回旋空间之间的矛盾。在城市开发建设上,空间的余地往往就意味着资金回旋的余地。空间越大,通过经营城市获取资金的能力就越强;空间越小,资金上通常就捉襟见肘,对上级资金的依赖性就越强。科技城靠3.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筹措资金,不仅经营城市困难,而且融资也很困难。因此我们建议,要整合萧山科技城规划范围内的行政资源,把科技城管委会与红山农场、红垦农场的管理班子合一,将宁围、开发区等属于科技城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委托给科技城管委会管理,真正做到科技城规划范围内“一个主体、一个平台”,避免重走过去江东、空港等平台的老路。通过上述资源的整合,我们感到能起到以下作用。

1、能够集中精力做大事,绘好大蓝图在现在的大环境下,要增加编制确实很难。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。通过管委会与农场的整合,就能够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,把各方面的行政力量利用起来,共同投入到科技城的开发建设中来,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区委、区政府的各项要求。

2、能够更好地周转资金,平衡钱柜子在3.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扩展到40平方公里的管辖之后,一方面为经营城市拓展了空间,可以把其他地方的经营城市所得投入到核心区的开发建设中来。另一方面也能统筹使用4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各种财政、税收资源,将其集中投入到核心区建设中。

3、能够利用周边产业资源,加快开发启动。整合之后,就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把周边的产业资源利用起来,像红山本身产业经济较为发达,形成了很好较好的企业,这些企业中有的有充裕的资金,有的有很强烈的转型升级意愿,我们就要把这些企业为我所用,推动科技城产业启动发展。

     友情链接

CopyRight2017 © 杭州萧山致公党      备案号:浙ICP12008854
地址:萧山区沈家里199号人才管理中心8楼
技术支持: 杭州巨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